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2021-03-23 14:19:56

 

日本国想必大家都听过,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一向都是对华夏俯首称臣的,自隋唐以来就有许多日本人来我国学习中华文化和知识。

是什么让日本规规矩矩的跟着中国混了久?那么就不得不提中日史上第一场战争"白村江之战"了。这场战争发生在唐朝,当时唐军以少胜多,通过联军新罗,打败了高句丽和百济及其背后的靠山日本。公元前七世纪的这场战争足足震慑了日本千余年之久。

那么这场战争唐军为何能大胜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场战争的背景和经过,来好好探讨探讨其中缘由。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白村江之战的背景

白村江,作为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入海支流,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曾爆发过东亚最强大的中日史上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

那时的朝鲜半岛一分为三,北部为高句丽,西南为百济,东南则是新罗。其中以高句丽实力最为强盛,其次是新罗,最后则是百济。弱小的新罗和百济之所以能够在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都离不开背后的靠山,分别是----大唐和日本。

公元665年,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强大的高句丽联合实力弱小的百济通过南北夹击发兵新罗,新罗王国四面楚歌岌岌可危,只得求助于大唐王朝。此时身为一国之君的大唐皇帝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希望能通过调和的方式解决争端,但高句丽与百济无视大唐的调和,且三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于是唐王朝决定发兵救援。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前期白村江之战经过

首先,高宗皇帝起初通过围魏救赵,欲通过进攻高句丽,从而减轻新罗的军事压力。然而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天气状况唐军在进攻高句丽的过程中,好似七尺缸里打拳脚----屡屡碰壁,此外百济也不断增兵支援高句丽。战争进入焦灼状态,唐军此行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罗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罗王国岌岌可危。

其次,公元前660年,唐王朝在平定北方突厥的问题后,派遣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领13万大军,由山东出发,向百济发起进攻。百济调兵坚守熊津口,名将苏定方充分利用其军事才能,通过南北夹击的方式击溃百济守军。成功登陆百济守城的大唐军队很快与新罗会师,进攻百济都城泗沘军,短短十日之间,攻破百济都城,成功抓获百济王扶余璋灭亡百济国。

然而,成为了流亡政府的百济不安本分,大臣鬼室福信和浮屠道琛带着残余兵将据守周留城,除了充分利用周围一面临水四面环山的地理优势与唐军相抗衡,而且紧急向身后的靠山日本派出使者求救。

此时的日本,通过历经大化革新,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然而内部的守旧派对改革中由于利益受损不满的情绪也日益激烈,因此日本百济的求援信号无疑给了日本一次转嫁矛盾和展示实力的机会。随后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中大兄皇子迅速做出了回应。

最后,公元前660年8月,中大兄皇子派出先遣队携带军用物资度海抵挡朝鲜,并提供五千士兵帮助扶余丰到达百济继位,很快百济成功复国。两年后日本内"修缮兵甲,各具战船,储设军粮",外运送物资和战船支援百济,不断地为战争做准备。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后期白江村之战经过

公元前663年,中大兄皇子命令上毛野稚子率众三万余人正式准备起兵增援百济,并且通过与百济的努力成功的切断了新罗与唐军的联系,战局的发展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起来了。海陆而来的唐军一时间之间被迫陷入了僵局。其一,北方的唐军由于复杂的地形难以快速突破高句丽南下与之会师,其二,猝不及防的日军让唐军失去了与新罗的联系,虽未出现重大的失利,但场面十分被动,想要取得更大的成果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就在此时,百济后院失火,久待日本的新国王扶余丰,忌惮功高震主的大臣鬼室福信,以谋反罪将其杀死。鬼室福信在百济威望素著,他的死,令百济军民一时之间人人自危,这样即使有日军的帮助,可是百济在战争中也时时败退,不多时周留城的守军非死即伤。百济随后再次紧急求救日本,中大兄皇子随派庐原君臣率万余日军渡海增援。

与此同时,唐军再派孙仁师亲率七千援军渡海抵达胸襟,并会师刘仁轨,顿时唐军士气大振,遂兵分两路,一路由孙仁师进攻水路,一路由刘仁轨率军进攻水路,由熊津江入白村江,逆流而上。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此时唐军三面包围周留城,而易守难攻的地形让百济仅仅只需要守住白村江入海口便可得到日军源源不断的支援,理论上唐军别国作战,耗资巨大,时间越久便越被动,百济和日军获胜的可能性便越大。然而现实却是,公元前8月23日,逆流而上的唐军水军与前来增援百济的日军水军不期而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的双方兵力如下:

日军水军万余人,战舰千余艘,此外百济国王率领精兵在周留城外接应。唐军水军千余人,战舰百余艘,瞬间严阵以待。

双方实力悬殊,看似日军数倍于唐军,然而日军却无脑应敌顽强战斗,而唐军严阵以待,指挥得当,唐军的百余艘战船似利剑一般划破了日军的船阵,日军溃败。《旧唐书》载"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随后隔岸相望的百济军队望风而逃。唐军在白村江之战大获全胜。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唐朝军队为何能大胜?

白村江海战唐军以少胜多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我觉得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船舰优势。

据《通典》记载,唐朝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邮倾侧。"可知唐军的船只吃水浅稳定性高,战斗性强。而日本船只船体结构较矮,吃水很深,同时为了容纳更多的士兵将船底弄得很平,这样独特的船只结构,就造成了抗风性差,船只不易拐弯,十分笨重的情况。

此外日本的船只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们把负责调解方向的舵手和划船的奖夫都安排在船上且没有防护。那么一旦开战,控制船只的舵手和浆夫一旦死亡,日军便如"固定靶子"任由唐军弯弓射箭。可见唐军的坚船利炮是获胜的一大因素。

其二,地形优势。

我们要知道白村江作为锦江的支流,这条河水的状况也十分的复杂。在不了解地形的情况下,大型的船舰很容易因为潮汐而被迫搁浅。通过了解日军的船舰,我们可知日军的船只可以容纳很多的士兵,那么他们的船只在当时也是算是大型船只,这就导致了《日本书纪》上所说的那样"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导致舰队不得回旋"。

而唐军的海鸥船江海通用,且体型不大吃水较浅,这样在白江口这样的复杂水域便十分的得心应手,所以说唐军对付日军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其三,得当的战术指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再好的船只和形势,如果没有一位优秀的将领来指挥全军,那么都是徒劳的。刘仁轨遇到日军后,仔细观察战场情况后,通过对搁浅的日军船只采用"左右夹船绕战"的方法。在日本周围采用火攻。首先集中力量射杀舵手和浆夫,待船只搁浅后,日军无法靠近唐军船只,再利用火箭射击烧毁日军战船,成功获胜。

日本为何从一早就对我国俯首称臣,因为白江战役威震他们前年之久

结语

综上所述,虽说唐军别国作战,且兵力远远低于数倍与自己的日军,但是这场海战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主要还是在于唐军的统治者能够在战场上观察敌情,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发挥自我船只的最大优势,可以说这才是唐朝军队为何能大胜的缘由。而日本一方面急于进攻,没有研究过白江口附近的水域情况,导致他们的船只无奈搁浅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虽说兵多势众,但只能被动挨打,最后惨败于唐军。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