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于谦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有人说古代的于谦死得不冤呢?

2020-12-18 15:21:50
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5月13日,卒于公元1457年2月16日(1398—1457),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廷益,浙江钱溏县(今天的浙江省杭州)人。于谦是永乐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官至兵部尚书。

于谦不是一般等闲人物,是载入明史的历史名人,因此他的个人生平,并不存在捏造杜撰,作为明朝前期的一代重臣,于谦一生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其功绩彪炳青史,为后人所敬仰。

历史上于谦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有人说古代的于谦死得不冤呢?

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于谦的生平,这位大明的肱股之臣,于英宗复辟的当年,即天顺元年(1457年)含冤遇害,他的一生,不仅被载入明史,在民间更是口耳相传,于谦,作为明朝著名忠烈,死后安葬于故乡杭州的西湖畔,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一生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土木堡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几乎遭到瓦剌全歼,英宗也被虏走。消息传至京师,举朝震骇,人人自危,值此国乱岁凶之际,为防主少国疑(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请立英宗之弟,监国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于谦也因此升任兵部尚书。

代宗即位后,于谦积极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率领二十二万勤王之师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终于击退携土木堡之变余威而来的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大军。也先知不能灭明朝,遂以英宗为要挟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力请代宗拒绝议和,直至也先无隙可乘,才以释放英宗达成合议。明朝与瓦剌虽合议,但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丝毫不敢松懈,而是加强京师军备,派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瓦剌此后很长时间不敢来犯边。

土木堡之变差点使明朝陷入灭国之灾,而正是于谦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以社稷为重力排南迁之议,不仅保住了京师不破,也化解了这一次危机,还为明朝续命近两百年,这样一个对社稷有再造之功的大忠臣,却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恶意曲解和诽谤,其用心之险恶,我们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历史上于谦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有人说古代的于谦死得不冤呢?

于谦之死就是一起冤案!

为什么这么说,于谦虽然奏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瓦剌俘虏走的英宗为太上皇,但他此举绝对不是出于私心,当时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难以担当起抵御瓦剌的重任,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于谦拥立郕王并没有错。

当代宗坐稳皇位拒绝迎回太上皇的时候,又是于谦出面,以一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恳请代宗迎回太上皇,如果他当初是为了自己的官位荣禄,大可迎合代宗之意反对迎回太上皇。

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党诬陷于谦阴谋拥立襄王之子,将他与大学生王文逮捕入狱,准备坐以谋反,判处死刑。英宗当时的表现是犹豫的,说了一句:“谦实有功”,但徐有贞等人非置他于死地,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为由,促使英宗下定决心处死于谦。可见英宗是知道于谦过去功绩的,他本无意杀于谦,但徐有贞等人却以不杀于谦则“复辟无名”为由,迫使英宗下旨杀了于谦。

英宗死后,即位的宪宗很快便为其平冤,于谦被复官赐祭。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又追谥“肃愍”。神宗时,改谥“忠肃”。于谦被杀前,皇太子朱见深已经11岁,知道的事也不少,他即位后第一时间为于谦平反,说明他自己是很清楚于谦是被徐有贞一伙害死的,在恢复于谦官职,赐祭的同时,在诰文中也明确表示了于谦之死是个冤案: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如果于谦不是冤死的,宪宗何以为他平反?要知道宪宗敢于推翻父皇盖棺论定的事情,说明他自己是很清楚这件事的。作为一代名臣,于谦的生平早已在《明史》等官修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他有大功于社稷,也确实是死的很冤,可如今却有一部分别有用心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睁眼说瞎话,颠倒黑白,恶意诽谤攻击先烈,其用心之险恶,我们应该要提高警惕。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